第一百二十四章 远离战争的悠闲七(第2页)
这个时候也顾不得武装印第安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了,一切限制通通打开,只为了亚松森的安全及殖民抽血的顺利进行,毕竟伊比利亚本土可在等米下锅哪。
应该说,亚松森当局的努力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至少他们让东岸人快速占领这片空白地带,直接威胁亚松森——在河边架起长身管重炮,就可以轰到对岸——的企图破产了。
被武装起来的瓜拉尼人依然在对岸坚持,东岸人的民(亡)间(命)武(之)装(徒)虽然获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他们到底不是政府军队,而是来求财的,会避免打伤亡过大的硬仗,因此始终没能把瓜拉尼人彻底清楚。
而恰巧原本在附近活动的东岸陆军野战部队也调走了,亡命之徒们没了监管,更是只吃肉,不啃骨头,让人恨得牙痒痒。
没办法之下,上头调了这么个七拼八凑的教导营过来,让他们和瓜拉尼人过过招,练一练他们学到的东西。
可不要小看教导营这几百号人!
首先,他们虽然都是小编制,但兵种相当齐全,步、骑、炮兵都有,能够有效地形成战斗合力,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其次,这些人不管来自哪里,基本都有过战斗经验,很多人甚至上过阵、见过血,如原本文莱守备团敢死队队长半泽直人预备役上尉,就曾经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屡次猪突冲锋,斩将夺旗,立下过汗马功劳。
因此,他们的战斗力值得保障,并不是那种什么都没见过的菜鸟。
这些人唯一的弱点,大概就是来源复杂,互不信任,指挥起来不能做到如臂使指。
就比如担任教导营步兵一连副连长兼三排排长的半泽直人中尉,手底下就有几个印度刺头,平日里不是很听使唤,上了战场也嘀嘀咕咕的,行动迟缓,防备之意非常明显——这些个在阿拉伯半岛沙漠里与阿曼人厮杀过无数次的拉杰普特人,平时尊称你这个矮冬瓜一声“排长”
已经很给面子了,别给脸不要脸,大概就是这种心态吧。
不过好在有东岸籍营长、连长、教导员等上官的弹压,他们也不敢斗得太过分——虽然东岸教官们并不希望看到他们有多团结——大体上的规则还是遵守的,虽然可能打不了苦仗,但对付一些民兵水平的瓜拉尼印第安人,还是不用费多大劲的。
今天他们发现了一个瓜拉尼人的临时营地,在炮兵们用携带的八门火炮将其打乱后,两个营的步兵直接全军压下,一阵迅猛的白刃突击,就把这百来个流窜过来的瓜拉尼人给撂倒了,可谓轻松已极。
来自帝汶岛的小松健太郎在战斗中勇猛无匹,斩杀了两名敌人,因此得到了同乡兼前辈的半泽直人的嘉许。
“前辈,你毕业后,回到文莱,差不多可以担任守备团副团长了吧?”
小松健太郎羡慕地看着半泽直人肩膀上的上尉肩章,说道。
预备役上尉和东岸陆军上尉,其实完全是两个概念,含金量不可同日而语。
东岸海外殖民地一堆的守备团、守备大队、挺进支队、特遣支队、新编XX师之类的杂牌武装,除了少量现役军官外,绝大部分其实都是预备役军官。
这些预备役人员,在殖民地可能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大老爷,但在遇到同级甚至低一两级的现役军官时,依然直不起腰杆。
就像陆军里开玩笑的“预备役不如狗”
一样,能获得现役军官的军衔,那可真是了不得的殊荣。
按照有关规定,教导营学员们毕业后,将获得东岸陆军现役正式军衔。
这个现役军衔对来自意大利之类的其他国家学员们可能不是特别重要,但对半泽直人、小松健太郎之类的东岸殖民地学员们就非常重要了,是他们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是飞黄腾达的基础。
文莱已经全部被东岸控制,并正在慢慢向周边扩张。
当地的土人正在逐步被清楚,正所谓腾笼换鸟是也。
而且东岸人也并不仅仅止步于此,事实上他们也在向周围的山区扩张,不断搜剿土人,扩大地盘。
毕竟,当地的热带大木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中国大陆、日朝地区近些年对此类物资的需求量很大,如果在当地投资设立木材加工厂,并从文莱这个贸易枢纽对外输出的话,端地是一笔好生意。
帝汶岛的情况也大差不离,东岸人目前牢牢控制了葡萄牙的那半部分(东帝汶),同样在稳步推行“去土人化”
行动,未来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东帝汶、文莱这两地肯定是全东岸人居住的地区了,对东岸本土的重要性也会与日俱增,毕竟是同文同种嘛。
半泽、小松之类的中层官员如果在殖民地干得出色,未必没有入籍东岸并到本土任职的机会。
现役军衔摆在这呢,一纸调令就可以完成。
这对他们一类出生入死打拼了小半辈子的人而言,无疑是想都不敢想的美事,因此学习、训练起来格外刻苦。
上了战场,也争相表现,比那些滑头滑头的印度人要强多了。
有美好前程摆在那里,傻子才不努力奋斗呢!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