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旷世才华谁可及(第2页)


    诗还要合情合景,不能海阔天空的乱来。
    韩冈不认为自己能达到被限定了韵脚,看着风景、器物,就能诌出一首好诗的水平。
    还有几人联句,押着韵脚,你一句我一句,将一首长诗敷演出来。
    这样的联句诗,不但韩冈的记忆中有,在红楼梦等古代小说中,也多有提及。
    只有一两首上品,其余诗作皆是平平,在诗会上的表现甚至让人难以入目,差距如此反而会惹人疑窦。
    若本来就是八十多分的水平,一下考个满分,还能说是进步了。
    但本来只有二三十分的水准,得个一百分,哪个会相信?
    韩冈的前生留下的记忆中有诸多名家文集虽然细节聊聊,但目录还是有的其中诗词只占了小部分,除此之外,有表、有章、有传、有记、有论,还有赋、状、书等文体,不是局限于诗词两事。
    真要冒充个文学大家,各种文体都得涉猎。
    总不能只会诌两句诗词,赋不会写,表不会写,传记也不会写罢?
    你可以找个借口说不再作诗,但日后找你写行状,写墓志铭,写事记的总不会少,外人可以不理,亲朋好友难道还能推吗?这时又该怎么蒙骗过去?事实上,没有点真材实料谁能蒙混上几十年?
    人心险恶,而文人尤甚。
    江淹仅是文字稍稍退步,就被嘲笑成江郎才尽。
    如果诗才忽高忽低,只有几首好诗出场,有可能不被人说成剽窃吗?
    而且会做诗不代表会做官,历代重臣,有文名的极少极少。
    李白、杜甫都是一辈子潦倒,何必跑上去添个自己的名字。
    而且要当官,也不只进士一条路。
    陕西的进士一向不多,但当官的并不少,并不是非要考进士不可。
    除了进士科外,朝廷还设有还有明经科等科目的举试,以选拔人才。
    韩冈的经义水平不错,明经科的难度又不高,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三十岁考上明经已经算老了,五十岁考上进士却还算年轻。
    前身留下的底子还在,韩冈自问只要辛苦几年,拿一个明经下来肯定要比进士容易得多。
    即便不想参加考试,韩冈还有受人举荐而得官一途,这也是他信心的来源。
    西北战事频频,对人才的渴求远高于其他的地区。
    韩冈如今习练箭术,也是为了博个功名。
    只要比武夫有文才,比文人有武力,再凭借自己的头脑口才,混个出身真的不算难。
    二十多年前,李元昊举起叛宋大旗,党项骑兵在西北纵横无忌。
    当时的北宋,已经三十余年不闻金鼓,朝中无人可用。
    范仲淹、韩琦等名臣,陆续从朝中来到西北,将陕西局势安定下来。
    这期间,多少关西英才都借势得荐,入朝为官。
    又有多少军中小卒趁势而起,一跃登天。
    韩冈的老师张载,本也可能是其中的一分子。
    张载当时曾上书范仲淹,打算收复青唐吐蕃,作为攻打党项人的偏师。
    后来因范仲淹的劝告,张载才弃武从文去考了进士,并开始授徒讲学。
    可他自始至终都没忘了教授弟子兵法战策的学问,在如今大宋的各个儒家学派中,张载的关中学派是最为重视兵法的一脉。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