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三章 夺标(第2页)
见时间快到了,本来还在犹豫的家主们也终于放下包袱,咬牙写下了自己能承受的最高报价。
再小心的把墨吹干,将这一张张承载着家族希望的纸片,小心的放入木匣之中。
再郑重的贴上封条,用上印。
知道不能再改了,这才长舒一口气,放下心来。
随着线香终于燃尽,又一声锣响。
便有十个黑衣卫两人一组,抬着一个大木箱子,依次将每张桌上的木匣收入箱子里。
待到全部木匣都被收集起来,整齐的堆放在台上后。
卓文正便请每一排推举出一个公证,代表那一排到台上监督。
至于楼上的大户,每一家都可以派出一个。
这个过程又用了一刻钟。
等到二十个公正上台后,便在分成两组,监督着总督府的书吏们,把一个个匣子上的封条去了,取出其中的小纸片,整齐的贴在一张大纸上。
足足用了五张大纸才贴完。
书吏们再把纸条的内容,按照单价的高低依次记录在另一张大纸上。
这个过程是五个书吏分别进行的。
等各自记完后,再放到一起对照,结果五份上的顺序一模一样。
这时,负责监督的公证们才满意的点头,并推举一位出来宣布结果无误。
公证们并不下台,继续监督着把大纸上的名单再一次誊到白墙上。
两个书吏举着大纸,还有一个捧着毛笔砚台,请卓文正亲笔誊写。
卓文正当仁不让的提起笔、蘸蘸模,深吸口气,便在雪白的墙上写下了第一笔,那是一横。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第一高价出现。
那是一个十字。
此字一出,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十万两买一份,可真够疯狂的。
这仅仅一份的价格,已经远远超过有人五份的报价了。
要知道即使是在民生凋敝的江北,战前一两银子也可以买八石大米,足够一个五口之家吃半年的了。
而整个江北省去年一年上缴国库的秋税也不过区区九十万两而已。
卓文正把数字写完,果然是‘十万两’,然后再后面写了个五份。
好在才五份,还多得很呢。
众人才把吸进来的凉气又呼出去。
认购人的名字也出现在同一行,唐州柴世芳。
众人的目光在屋中搜寻,最终悉数络在昨日压轴、今日又先拔头筹的那位黑炭头身上。
把他看的很不好意思,微羞着向四面频频点头示意。
好在下一个报价很快出现在第二行,把众人的目光又吸引回卓文正那边,这才算为柴黑子解了围。
第二个还是十万两、五份,认购人乃是同样来自唐州的德家。
紧接着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统统都来自唐州,也统统都是十万两、五份。
看的下面的众人议论纷纷,一时间,唐州五门名气大振。
让二楼观看的秦雷微微讶异道:“这个柴世芳不简单啊。”
一边陪着的麴延武颔首道:“确实,若光他自己出个最高价,却只买可怜的五份,别人只会一笑了之。
但是五家一起出价的话,就会让人震撼之余,记住同气连枝的唐州五家。”
这时候,卓文正已经把第六个数额写在墙上了。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