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5 新民国的基础 一 求月票求订阅(第2页)


    常瑞青也离开南京,带着一家老小去徐州老家了,顺便同久别的父母团聚,直到年初五才回到了汤山官邸。
    还没有坐定,他的新任副官长郑中源就通报了政务院总理陈独秀将要来访。
    而常瑞青就如往常一样,在官邸的二门处迎候这位总理大人。
    看到陈独秀从汽车上下来,他就上去和对方握了下手,就并肩朝里面走去。
    这些天陈独秀一直留守在南京,一边应付着各方面的突发事件,一边在审阅地方上和政务院各部门送来的民国八年的工作总结报告,真是一点空闲都不得。
    所以现在出现在常瑞青面前的,就是一副精疲力竭的模样儿。
    “仲甫兄,这几日可是忙坏了吧?看来明年春节可不能让你一个人在南京看家了。
    对了,没有出什么大事吧?”
    还没到自己的书房,常瑞青就笑着发问。
    陈独秀只是摇头:“大事是没有,不过琐事就堆积如山了。
    这个政务院总理真的不是人干的差事,说日理万机都是少的!
    这两天主要在看各方面送来的民国八年的报告,还在准备民国九年的计划……国家现在正是打基础的时候,我们又把权力都集中在手里,事情实在是多了一些。
    而且咱们忙成这样,下面的老百姓也未必满意,实在是有些吃力不讨好的意思。”
    看着陈独秀的神情有些纠结的样子,常瑞青心里头也有数了:“怎么?是不是有人在埋怨政府**,又嚷嚷着要民主宪政了?其实这个国家能不能实行民主他们还不知道?底层的民众绝大多数不识字,根本不可能行使民主权利,真要民主宪政了,国家还不是被少数士绅和知识分子所左右?我们现在推行的土地改革还不得被他们搅黄了?”
    陈独秀苦笑道:“其实下面的那些地主士绅倒也没有提出什么民主宪政的要求。
    他们哪里懂这些?他们就算对永佃永息制不满,也不过是想办法钻政策的空子,或是企图收买我们在基层的干部,多得一点永息券罢了。
    哪里敢向我们提出民主宪政的要求?在他们眼里,我们国民政府已经是一统天下了,是新朝鼎立,他们可不敢做造反灭九族的勾当。
    现在提出民主宪政的,是国民党的那些人!
    我党的一些同志也不明真相,跟着一起瞎起哄,真是让人不知道如何收拾了。”
    两人一路谈着一路已经走进了常瑞青的书房。
    已经有官邸的侍从准备好了清茶,陈独秀端起茶杯品了一口继续道:“另外就是财政上面的问题让人头疼,同苏俄的这场战争花了差不多两个亿的军费,而且现在国防军的兵力多达一百多万!
    每年光军饷就要支持两亿多华元,如果算上其它支出,现在一年的军费都快要达到五个亿了!
    占到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
    他说着一摊手,就望着常瑞青苦笑。
    那意思可明白得很,就是想要裁军。
    常瑞青沉吟着对陈独秀道:“裁军是势在必行的,不过现在我们还没有结束对苏俄的战争,所以暂时还不能实行,目前红军已经在西线展开反击,估计到四月底就该开始停战谈判了。
    到时候就能开始裁军了,初步的设想是保留编制,裁减员额,实行预备役制度。
    在和平时期保留二十个军六十个师的国防军陆军,总兵力控制在六十万到七十万,军费开支控制在三亿华元左右。
    总理,这样能不能维持财政平衡?”
    陈独秀露出的满意的笑容:“这样就再好不过了。
    财政部估计,民国九年的财政总收入将会超过八亿华元!
    支出准备控制在七亿八千万……”
    “支出控制在九亿!”
    常瑞青突然打断道:“编列一亿元的赤字,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吧。
    新增的一亿两千万都用在教育上面,教育是国家的根本,这方面不能省。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