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一 人生可逃(第2页)


    是东晋便开始的事。
    人类思维不完美,人事必有弊端,设立逃避机制,可避免错误严重得不可挽回。
    马尔克斯的“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感言说,如何在万花筒一般结构紊乱的社会里存活,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精髓。
    “魔幻”
    不是作家个人想象力丰富,是社会结构出了大问题,无处可逃,个人只能万花筒般变化。
    传统中国有“可逃”
    的结构,归隐到老家祖屋,归隐入佛寺道观,归隐到名山大川,都市里隐身是从事贱业,为逃刑罚到妓院当佣人,为逃税到大户人家卖身为奴。
    中国的奴与美洲奴隶性质不同,丧失参政权,获得家政权,先拿卖身钱,不交税,有年薪,随时可赎身,被赋予财政管理权的机会多,获得田产馈赠的机率大,常有“奴大欺主”
    的情况——奴的资产超过了主人家,主人还要帮他交税。
    因为好处多,“主动为奴”
    是明清两朝的普遍现象。
    买奴是亏本生意,为奴成了富人穷人间一种应急救济机制。
    总之,人生有退处,退一步,海阔天空。
    容许人逃身逃心,才是成熟社会。
    《道士下山》写于2006年,至今才知自己写的是逃亡。
    写人物命运,写出了各种逃亡方式;写人情世故,写出了追捕者不同的收手方式。
    作者常对自己的作品敬畏,因为写作不是逻辑思维,即便设计感十足地写完,也总会有许多拖泥带水的东西。
    这些意外往往是作品的主旨,那是写作时直觉感受到的,而理性还没认识到。
    作品总比作家深遂,写出了意外才叫写作。
    当年听闻一位老人口述经历,给了我极大的写作冲动,所谓冲动,就是你生活经验之外的东西巨浪一般打蒙了你……那么,写吧,随着这浪去了,身不由己,到哪是哪。
    春秋时代,背叛一词是学术用语,得了老师的学术而不实践,为“背”
    ,用了老师的学术而向世人隐瞒学术来源,不表师承,为“叛”
    。
    这两个字,我是都占了。
    事隔七年,给予我素材和灵感的人过世,纪念他的方式,是将本书的文字调理一遍。
    本书是现今的我写不出来的,难再有当年状态,七年来,我又写了几十万字,文字筋道了点……只能以这点文采来报恩了。
    创作和善后不是一个级别的事,我当了泥瓦匠,在过去之我构造的大屋上做几日刮抹。
    2014年2月1日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