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史家母女(第2页)


    吏的地位没有人们想像的低,起码得能写会算。
    而三班则是指衙役的分类,衙役分为皂班、快班、状班,这便是三班衙役的由来。
    而三班的地位,明显低于六房。
    再者,六房是文差,衙役多为武行,欺压个把人啥的,大都是衙役出面儿干。
    而且,优倡皂录子孙三代不得科举,这是朝廷明令。
    至于商贾出身,于科举无碍。
    只是朝廷严令,官员不得经商。
    所以,衙役不论社会地位,还是人文地位,都不如六房。
    不管是三班还是六房,有一点儿,官员是流水的官,而且,朝廷明文规定官员不能由本土人士兼任,而吏则不同,在任何地方都是流水的官员,铁打的吏员。
    如碧水县,今儿个李县令如此,明儿个张县令来了,三班六房还是这些人。
    而且,稍稍软弱的县太爷,还有被架空的可能哩。
    所以,官的地位没人想像的那般高高在上,而吏呢,也有吏的地位。
    史太太已有了些年纪,她脑后梳一个简单的圆髻,插二三金钗,圆圆的脸儿上一团和气,与沈氏笑道,“若不是那日咱们说话儿,再想不到县里还有这般透脾气的姐妹。
    不然你家是书香门第,等闲不敢贸贸相交。”
    沈氏笑,“这话该我说才是,以往见着姐姐,听别人说这是司户大爷家的娘子,我再不敢近前唐突的。
    因姐姐是官家门第,再想不到这样和气。”
    “嗨,什么官儿呀,乡亲们赏脸,给绣姐儿她爹叫声司户大爷罢了。
    我家世代做这个,绣姐儿她祖父活着时也是做司户的,做熟的。”
    史太太眉眼弯弯,年纪虽长沈氏十几岁,说话却极是爽脆,“那天自胡老爷寿宴上回去,就是绣姐儿,回家也与我说,你家两位姑娘都是实诚人。”
    史太太说着就一阵乐,“妹妹好福气,有这般能干的闺女。
    绣姐儿与我说,原想着你家子衿是养花儿的人,不与这寻常闺女一样,不定怎样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儿,就是想结交,我们绣姐儿也做不来清高的性子。
    结果绣姐儿说,你家子衿还在家里帮忙腌泡菜,两人说起话来也对味儿。
    我们绣姐儿像我,是个直脾气,最不能与那些之乎者也酸文假醋的人来往的。”
    沈氏笑,“我往常都说,女孩子家,多做些活儿不是坏事。
    倘大户人家的姑娘,十指不沾阳春水,是人家的命好。
    我们这样的人家儿,可没那许多讲究。
    我们家两个丫头,三丫头跟着薛师傅学绣活儿,子衿在家除了养养花草,就是喜欢烧菜做饭,我都愁的慌。”
    心下却觉着奇怪,这位史太太的长女是嫁给许举人的长子的,如何又说出酸文假醋的话来?
    史太太笑,“这可真是正好,我们绣姐儿也喜欢下厨做个点心煲个汤什么的。”
    绣姐儿其实就是那位在胡家与何子衿说话儿的圆脸儿姑娘,年纪与何子衿一样大,只是月份上小些,绣姐儿是六月生的,何子衿是二月生的。
    故此,就得叫何子衿一声姐姐了。
    绣姐儿脸圆圆的,人也圆圆的,明明与何子衿同龄,却似比她小两岁似的,一幅讨喜可爱的圆润模样。
    她家祖辈就是在户房干的,家境很是不错,白嫩的腕子上带着两个小金镯,头上一支小小的海棠金簪,一支小小的蝴蝶步摇,颈上带着金嵌宝的项圈儿,似模似样的请三姑娘何子衿吃她带来的密饯,“我最爱吃这山楂果儿,却是两样做法儿,一样外头裹着糖霜,一个是蜜渍的,又酸又甜。
    三姐姐、子衿姐姐,你们尝尝。”
    她家有干果海味铺子。
    三姑娘见这蜜渍山楂红的胭脂一般,不禁心喜,又看那糖霜山楂,便道,“这么早就做山楂了,街上还没见糖葫芦卖呢。”
    绣姐儿笑,“也快了,天儿说冷就冷的。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