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海关与进出口贸易制度


    “臣查阅了前宋时的海贸记录,发现了一个很明显的问题。”
    徐泽民看着万历,说道:
    “前宋翰林学士李邴提笔写下的《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中,有“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
    之句,描绘的正是当时第一大港泉州港的盛况。
    根据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前宋绍兴末,泉州市舶司的岁收入每年大约在百万缗(一缗等于一千钱)上下,约莫占到所有收入的五十分之一。
    一千钱即是一贯,折银一两,也就是说,一个泉州市舶司,一年就有百万两收入。
    而我朝鼎盛之时,一年也不过两千万两收入,时至今日,岁入五百万两已是好年景,而一个泉州市舶司就能收入数百万两之巨,堪称恐怖。”
    宋朝在军事上虽然很弱,可是在商业上却很发达。
    因为土地不断的被金、蒙侵吞,土地财政收入越来越小,只能通过海贸的方式赚钱。
    这也就导致了两宋海贸繁盛的现象,为朝廷赚来了大量财富。
    万历的眼睛亮了一下,虽说这泉州市舶司在宋朝的时候赚取了大量利润,可和后世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既然要走海贸,那就要深化推广。
    设立几个对外海贸城市,扩大市舶司职能,监管进出口,完善税收制度。
    不过,这样做势必会得罪那些海上走私者的利益,对于他们来说,闭关锁国才是正理。
    “海贸乃富国富民之法,福建山多地少,指望他们耕种粮食养活自己,无异于纸上谈兵,既然如此,还不如鼓励他们对外贸易,在海上讨生活。
    臣在户部,查了查福建漳州府海澄县督饷馆呈交的税收账册,隆庆三年至隆庆五年,督饷馆共上缴船税一百一十万两白银,折合下来,每年缴银三十六万两。
    然而,从隆庆五年之后,督饷馆上缴税银就开始下降,隆庆六年,上缴税银只有十八万两。
    万历元年的账册及税银尚未呈送解押,但以臣之见,应该在十五万两左右,甚至会更低。
    臣当年向先帝上疏开海之事时,也曾算过税收。
    若是朝廷监管得力,一年交税少说也在七十万两以上,没想到会这么低。
    督饷馆虽说有征收税务的权力,可和前宋以及立国之初的市舶司相比,还是差了些,臣以为,应该重建市舶司。”
    徐泽民洋洋洒洒的说道。
    这些话说的没问题,隆庆开关虽然有着不小的积极意义,但仍有着诸多管理和限制。
    开放的月港也只是一处小港口,无论是规模还是和数量,都没发和前宋相比较。
    加之督饷馆的畸形,以及“船引”
    的没落,使得隆庆开关的影响逐年降低。
    根据后世学着计算和统计,从隆庆开关开始到崇祯十六年这七十多年间,共计输入白银达一亿两以上。
    折合下来,每年流入一百四十万两之巨。
    可是,这些钱呢?进入朝廷口袋的,不足十分之一,最终被东南士绅和走私贩子侵吞。
    “臣以为,此时贸然设立市舶司,恐怕会引起强烈的反对。”
    说到这里,徐泽民的脸上多了一些担忧。
    “臣说一句犯忌讳的话,如今的督饷馆已经变了样子。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