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孝城乱十一求月票(第2页)


    或许是知道自己处境不妙,大概率见不到明天的太阳,郡守肌肉一松,艰难翻了个身,靠着石洞山壁,借力往上蹭,半坐起身。
    嘲道:“小郎君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
    眼神只差写上“你深山老林来的吧”
    。
    沈棠呦了声:“谭乐徵是元良本名?”
    这个字还挺好听。
    祈善心梗了一瞬,但很快恢复过来。
    “谭乐徵这名字早就弃之不用了,如今只有‘祈元良’,沈小郎君记得别喊错。”
    祈善对此倒是很固执,又满含杀意的瞪了郡守两眼,“正常情况下,辛国三年一次取士……”
    各州郡设一名州中正官,由州中正官负责主持州郡范围的考核,选拔适龄人才。
    人才过了这关,拿着举荐文书汇聚都城,再由由主中正官评选测试,测试结果关乎能否入仕。
    有正常情况,自然也有特殊情况。
    若朝中人手不足,但时间又没到三年一度的选拔,中途便酌情加考一回,便是特试了。
    说起“特试”
    ,那便不得不提一嘴,这种选拔方式有个特殊规矩——为“公平公正”
    ,尽可能发掘人才,考生有两大来源,一个是州中正官举荐的,一个是本州名士举荐的。
    州中正官推荐属于“官方”
    渠道,符合条件的文士都可以参加,唯一的缺点就是门第一项比较严苛,一次可以举荐四百人。
    本州名士属于“民间”
    ,理论上是“唯才是举”
    ,更看重才能,对文心品阶和家世门第可以酌情放宽,这批人手中也有一百个名额。
    拿到这一百个名额就不需要经过州中正官的初试,便可以前往都城。
    祈善那位老师就是本州名士,手中有三个名额!
    本来这么珍贵的名额还轮不到祈善头上,奈何这些名额不是固定不动的,会根据名士举荐之人的表现而增减。
    若名额增多,说明这位名士“举贤不避亲仇”
    、“廉洁自律”
    、“公正贤德”
    、“名副其实”
    ,举荐上来的人才的确都是24K人才。
    可若名额减少,甚至被剥夺举荐资格,说明这位名士“假公济私”
    、“沽名钓誉”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