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第136章 赈灾妙计

黎九天 / 著投票加入书签

趣阅屋 www.quyuewu.com,最快更新九灵玄变最新章节!

    第136章赈灾妙计

    古旧院落,正是郑板桥治下的十笏园。这儿清静异常,竟然没有游人。

    方程前面引路的清瘦小老头就是郑板桥。

    灵人修还真有着通天彻地的奇才。

    郑板桥回身看一眼方程,指着园中一处圆形门口,向方程介绍此处园景之妙。

    “高大人,请这边看。从此处,向园内望去,园子虽小,景致却有味道,十笏之大,构思如此精妙,和苏州园林有一比。”

    高大人?方程检索历史传记,寻出此节来。

    原来,乾隆十一年(1746年),郑燮调署潍县。

    潍县位于山东东部,此地虽然特产丰富,商业繁茂,但郑燮到任时正值连续干旱,疫灾流行,前任县官上任不到一年就溜走了。

    郑燮把对灾民的同情变为实际行动,打开官仓,让饥民写借条领米。

    还把县内大户逐一登记,命他们轮流开厂放粥,更查封囤积居奇者,责令平价出售。

    他又从长考虑,以工代赈,既以合法手段运用库粮,解救民饥,又为明年收成打下基础。

    同时,他还带头把自己的“养廉银”献出,以与民同苦。

    可是,次年潍县仍然大旱,乾隆皇帝只好派刚拜相的文渊阁大学士高斌亲到山东放赈。

    高斌与郑板桥早在扬州时就相识,此时相会于山东,自然不免有诗词酬唱。

    官场考试,方程变身高斌,钦差大臣是有着生杀大权。

    位高权重不说,更是作为乾隆皇帝的钦差,到山东放赈。真是天赐良机,要考验方程的杀伐果断。

    方程顺着郑板桥的手指,看了看十笏园小巧精致的景观设计,点点头。

    作为皇帝拜相后的高斌,到了地方自然既要检查工作,也要观赏风景,品尝当地名吃,享受些风花雪月,接受些地方土特产的礼敬。

    郑板桥虽称清廉硬骨,却不能免俗,准备了这些之外,更比接待其他大员多了一项,诗词酬唱,风花雪月之中的最高境界。

    高斌大人与郑板桥惺惺相惜,互敬互让,倒也显得和和气气。

    至于,十笏园清园,加强守卫,郑板桥也任由手下例行公事。

    他与高大人乐享其成,省去俗人吵嚷打扰。

    两位毕竟都是名人,借机讨要诗词歌赋书画的巴结之辈少不了。

    如果他们肯捐助救灾,赠些笔墨与他们,倒也没有什么。

    此时,清静不容打扰,两人谈兴正浓。

    他们交谈的内容,却不是什么风花雪月,是事关民生的救灾济困之事。

    救灾济困的面上工作,该做的全做过了,郑板桥尽心竭力地做过了。

    人尽其心,剩下的就要看天意了。

    他最挠头的事情,还是尽管自己带头捐出“养廉银”,并亲自上门向富户动员,发动他们集资赈灾,而且还把自己的笔墨相赠。

    可毕竟是杯水车薪,更有数户与朝中大员有着深厚背景的富豪根本闭门不理,关门谢客。

    朝中此番派高斌下来赈灾,也只是调拨些让老百姓活命的粮草来。

    无法从根本上保证这场灾难不发生连锁反应。

    方程借机,向高斌问明了那几户关门谢客的富户情况,也问明了他们关系到的朝中大员情况。

    这就是他要面对的考试题目。

    方程必须借用高斌显赫的身份地位,拿下这几户为富不仁的富豪,安抚得朝中大员妥妥贴贴,高手过招,不动声色。

    至于郑板桥这种梗直火爆脾性,虽为扬州南人,却是因为死读书,读死书,把个脑筋读犟了。

    加上他恃才傲物,特立独行,平时已经把人得罪完了,此时上门自然吃闭门羮。

    方程懂得其中学问,思虑郑板桥肯定平日里,与这类庸俗土豪老死不相往来,或者冷淡待之。

    土豪们虽然为富不仁,结交疏通却是功夫深厚,每有新官上任,从礼节上根本不会丢分,热情上门拜访。

    其中肯定有借求墨宝之机,送些贵重礼金,由此示好巴结的。

    郑板桥这种倔强梗直脾性,肯定会拒土豪千里之外。

    遇上灾年困难,再临时抱佛脚,朝中有人的土豪们怎会搭理?

    既然朝中有人,量郑板桥不敢怎么着他们。

    即使朝中无人,他们也看透了郑板桥身为正人君子,心无邪念,不玩权术,也不会让他们吃瘪。

    方程借着高斌的身份,决定施展些明暗相助的手段,顺便启发一下郑板桥:别老是死脑筋,到死老吃亏。

    要事首先要办。

    方程摸清情况,要求到郑板桥家中吃了顿私家菜,顺便留下些墨宝,赠予郑板桥,互相交流。

    为了方便郑板桥准备,方程点名要了朝天锅与肉火烧两道名吃。佐餐下酒菜,只点了潍县萝卜和大葱沾酱。

    酒足饭饱之后,两人一阵挥毫泼墨,自是十分的尽兴。在坊间,此节留下美谈,高斌算是沾了郑板桥清廉的光。

    因为刚刚拜相的高斌此时正需要坊间美谈,他属下中的有心人会想尽办法,把此美谈传到皇帝耳朵眼里去。

    锦上添花的事情,要做的巧妙,不着痕迹。

    既要让皇帝不经意听闻,渠道还要坊间传播。

    当然,此道有高手,要代表坊间制造些美谈逸闻,抬高主子的官威官德,留下清平政名。

    方程不管高斌这些无伤大雅的事情,把郑板桥提供的富户列了名单,分了类。

    一类是与朝中有联系人家,但凡与高斌有着方寸关系,职位或高或低,他都去拜访其父母,带着薄礼,每户一袋贡米,两瓶二锅头。

    礼轻情谊重,再提什么要求,任谁也无法回绝。

    这正是高斌的圆滑之处,深谙为官之道。

    他带足了这些不值多少银两的薄礼,本着礼尚往来的华夏传统美德,互相走动。

    如此,有来有往,收些礼物,谁也就说不出什么来,无关廉洁公正。

    这一类,方程利用高斌显赫的地位、正当红的身份,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攻坚,算是帮郑板桥圆了场子。

    自然,高斌也收到不少的贵重礼物,只好打发手下先回了京城一趟。毕竟是权倾朝野人物。

    再一类,纯属难缠之辈,有的甚至是泼皮无赖之辈。他们聚集财富,本来就是凭着贪婪本性,动心用计,横征暴敛,********而来。

    让他们出些财物,如同出血,不如杀了他们,肯定不舍。他们的本性,嗜财如命,贪婪无度。

    方程也懒得费口舌,受他们的窝囊气。

    他动用神识,逐一搜寻过后,把他们的底细全部摸透。

    然后,他指派九灵与九灵狐,针对他们的弱点,对症下药,逐一扰乱,不得安宁,失盗走火生病得魔症,各有不同横祸飞来。

    然后,九灵幻化人形,在坊间传播仙人出世、济世救人流言蜚语。

    同时,让九灵狐变化成仙人,住进附近的文庙。

    如此,方程还安排官府在查破失盗案时,把那些富豪家的财物扣押查封,登记造册,与课税相对,先补交偷漏的税款。

    失火的,也重征他们的役税。

    生病得魔症的,凡是出事的,都纷纷根据闻听的仙人显灵,前去寻拜仙人,求指点,求破解,文庙香火大盛。

    九灵狐早得到方程传递给的讯息,有求必应,而且全部算得准确无误,至于破解之法,更是手到擒来。

    富豪们求卦求助的供奉,自然足足的。

    钱粮供奉至文庙,因攸关性命,他们舍得钱财,以示虔诚,只求保命。

    利用此法,收到的供奉款项,正巧解了郑板桥的难题。

    乾隆十三年春,乾隆帝巡视山东,经慎郡王和高斌的推荐,郑燮被乾隆封为“书画吏”。

    经过方程此次变通的教化,郑板桥思想上有所开悟,为人上变得活络。

    他按照高斌教授的办法,循规蹈矩,形成惯例。逢年过节,派人到那些朝中有人的富户家中,送上潍县萝卜一筐。

    这可不是一般的萝卜。

    郑板桥在潍县县衙后留出一块空地,找了最好的把式,每年种上一季,精心照料,并用豆饼做肥料。

    此地产出的萝卜,因为土头好,肥料优,水分足,甜脆赛梨。

    乾隆巡视山东时,因为有封赏,郑板桥进贡,做过一次贡品。

    后来,他为让老百姓种植的潍县萝卜好卖,还专门编了顺口溜——“烟台苹果,莱阳梨,比不上潍县的萝卜皮”,让坊间传唱。

    从此,潍县萝卜名声大噪,成了富一方百姓的名吃。

    后来,为解救潍县连年旱灾带来的社会危机,郑燮通过富户集资,同时自己又是一次带头捐出三百六十千钱,再次大兴土木,修筑潍县城墙。

    乾隆十四年三月,城墙完工。这年秋天,潍县终于获得好收成,饥民纷纷回乡定居。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郑板桥时时不满现实,他的“狂”、“怪”行为仍然不为现实所容。

    在一次因公赴省与诸官僚宴饮赋诗时,还是出了纰漏。

    因他诗中有一句“流到海边浑是卤,更谁人辨识清泉”,满座拂然,认为这是讥讽上司。

    乾隆十七年冬,郑燮被罢官,从此结束为官生涯。

    方程回到凡世间,官场考试成绩尚可,却不及格,还有一次补考机会。

    龙门之内,传下题目来《官官相斗》。

    方程心道:“这不是成心害人吗!”

    斗来斗去,官们能有好下场?